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房屋政策(一):回歸前的房屋規劃

房屋政策(一):回歸前的房屋規劃


香港政府的公共財政(Public Finance)架構與西方國家相差甚遠,西方的一套是高稅高支出,而香港則在港英時代的積極不干預政策下,實行低稅低支出,隨著政府支出增加則實行了影響深遠的高地價政策。

香港傳統三類房屋

在二千年之前,香港的樓宇可分為三類:1) 公共屋邨 (下稱公屋);2) 居者有其屋 / 夾心階層住屋計劃 (下稱居屋 / 夾屋); 3) 私人市場樓宇。公屋為政府興建並以低廉租金租予低收入家庭,而居屋及夾屋則為政府以有限制方式以低市價將單位賣給通過審查的家庭。詳情可看附錄的連結。

香港的樓宇階梯

因為高地價政策,草根階層購買私人樓宇甚有難度,而私人樓宇租金亦相當高昂,根本儲不到錢。故此,公屋起了很大的作用。七八十年代的草根階層,住在獅子山下的彩虹邨、黃大仙、牛頭角 (當然還有深水埗區的石硤尾、白田、蘇屋、李鄭屋邨等),在低廉的租金協助下,加上獅子山下的拼搏精神,他們儲到了一筆金錢,自然有置業的打算。

當時的私人樓宇也是相對昂貴,公屋住戶未必有能力購買,故價錢相宜的居屋出現了。居屋的質素在公屋及私人樓中間(則比公屋好,但較私樓差)。當時居屋最大的作用為吸引公屋居民購買改善環境,從而加快騰出公屋單位,供有需要人士居住。而購買私人樓宇則為草根家庭努力儲錢的最終夢想。

直到千禧年前,"公屋-->居屋-->私樓" 這個樓宇階梯三步曲一直實行得很好,為甚麼會出現今天的困局呢?明天繼續講吧!

K.WONG

附錄連結:

香港公共屋邨(公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5%85%AC%E5%85%B1%E5%B1%8B%E9%82%A8

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1%85%E5%B1%8B

夾心階層住屋計劃(夾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BE%E5%BF%83%E9%9A%8E%E5%B1%A4%E4%BD%8F%E5%B1%8B%E8%A8%88%E5%8A%83